黄历中的“扫舍”是什么意思?
黄历中的“扫舍”是什么意思?
扫舍(sǎo shě) 风水学术语。
指清扫房舍。
寓意:把家中的晦气清扫出去,祈佑家人健康 塞穴(sāi xué) 风水学术语。
指补修破墙后,堵塞蚁穴鼠洞及其它洞穴。
“扫舍”是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环节,“扫舍”从唐代开始就有这个习俗。寓意是把家中的晦气清扫出去,除旧迎新,祈佑家人健康。每年在这个时间段就会有乡亲们陆续进行“扫舍”。
“扫舍”一般要选个好日子,选日子有好多种方式。有的是看看日历上有“宜扫舍”就选定这一天;有的是选在冬至后第三天;现代人工作繁忙,也有人选择在节假日进行,已没太多的讲究了。不管是釆用那种方式,总是给“扫舍”这件事赋予了浓浓的仪式感。
人们选用一扎新鲜稻草,再折二枝榕树(这边榕树方言为成树,遇意事事顺利有成就),还加上竹叶子二枝(竹子方言跟“德”相同,遇意有“德”)。然后把这些神圣的物品扎成象扫把形状,绑在长长的竹竿一端,然后把屋前屋后,室内室外,上上下下进行清扫一翻。然后大肆清理家理各个角落,旧物件没用的东西扔掉,该洗的洗,该晒的晒,这样一般会忙碌上几天才算完成“扫舍”工作。那还真的有好多家庭因为这一活动,让“家”真的面貌一新。
扫舍的起源
扫舍的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岁时风俗。在古代,人们认为年终岁尾是神灵降临人间、审视人间善恶的时刻,因此要在此时进行扫舍,以示对神灵的敬畏。据《礼记·王制》记载:“岁末,扫舍,除秽,以迎生气。”这说明在先秦时期,扫舍已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扫舍逐渐与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相结合,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色彩。在道教中,扫舍被视为一种驱邪避灾的仪式;在佛教中,扫舍则是为了清净心灵,迎接佛祖的到来。如今,扫舍已演变为一种全民参与的传统习俗,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舍的意义
驱邪避灾:在古代,人们认为疾病、灾难等都是由邪气所致。通过扫舍,可以清除家中的邪气,使家庭安宁、吉祥。
迎祥纳福:扫舍意味着辞旧迎新,人们希望通过清扫房屋,迎接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福气。
强身健体:定期进行家庭大扫除,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有益。
培养良好习惯:扫舍让家庭成员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习惯,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风气良好。
传承文化:扫舍作为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扫舍的方法
择吉日:根据黄历选择一个适合扫舍的吉日,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之间。
准备工具:扫把、簸箕、拖把、清洁剂等清洁工具。
全家参与:扫舍是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寓意团结协作,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从上到下:先清理屋顶、墙壁,再清扫地面。顺序为由内向外,寓意驱邪避灾,迎接吉祥。
清理死角:对床下、柜子后等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彻底清理,以免邪气藏匿。
祭祀神灵:在扫舍过程中,可在家中神位前烧香祭拜,感谢神灵庇佑,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扫舍的注意事项
避免碰撞:在扫舍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家中物品,以免影响家庭和谐。
尊重习俗:尊重当地风俗,遵循传统,不可随意更改扫舍的时间和方式。
保持卫生:扫舍后,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传递正能量:在扫舍过程中,要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让家庭充满温馨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