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诗句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兰亭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兰亭雅集的核心写照)
陆机《三月三日诗》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庾阐《三月三日诗》
"暮春濯清汜,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洄澜自净荦。"
唐代
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描绘盛唐上巳节盛况)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
刘禹锡《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
"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
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崔颢《上巳》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李商隐《上巳日》
"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宋代
欧阳修《三月三日西湖泛舟》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苏轼《和王胜之游蒋山》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何人拟问三天竺,共试云龙第一泓。"
陆游《上巳》
"残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帘幙低新燕,房栊起晚蚕。"
杨万里《上巳》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周邦彦《兰陵王·柳》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提及寒食与上巳关联)
范成大《上巳前一日学射山》
"雨中晚稻愁无穗,涧底寒松老更清。惟有春山不嫌客,双扉长对白云扃。"
秦观《踏莎行·上巳日过华严寺》
"昨日清明,今朝上巳。莺花著意催春事。"
元代至清代
元好问《上巳》
"长安三月初三日,绣毂雕鞍照路尘。金谷园中千树锦,平阳第里一时新。"
杨维桢《上巳》
"三月三日春可怜,满堂宾客皆神仙。兰亭序罢人何在,曲水杯空事已迁。"
纳兰性德《采桑子·上巳》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三月三日天气新,杏花吹满头。"
袁枚《三月三日作》
"今朝风日好,宜作上巳游。手折桃花枝,劝君酒一瓯。"
朱彝尊《上巳万柳堂宴集》
"野水濛濛掩映间,此间那复有人寰。平堤上巳多游骑,古寺残僧独闭关。"
黄景仁《上巳》
"东风作意送春归,陌上杨花扑客衣。三月三日天气好,江南江北鹧鸪飞。"
日本汉诗(上巳文化东传)
菅原道真《三月三日侍宴同咏》
"曲水宴余春色深,群公醉里惜光阴。桃花落尽莺犹啭,柳絮飞时客正吟。"
大伴家持《上巳节宴歌》
"春日迟迟兮,祓禊河边。兰汤沐发兮,以祈永年。"
少数民族地区
壮族山歌《三月三》
"木棉红透三月三,壮家儿女满青山。五色糯饭香千里,歌声唱醉左右江。"
白族民歌《绕三灵》
"三月三日好风光,绕罢山林绕海塘。金花银花头上戴,玉洱银苍笑声扬。"
现代诗词
郁达夫《西溪纪游》
"三月三天气渐温,西溪舟泛柳初髡。芦芽短嫩凫雏小,未必桃源便避秦。"
余光中《上巳》
"三月的流水漂着桃花,漂着杜若,漂着遗忘的袚褉。而我是一尾溯流的鱼,逆泳向诗经的源头。"
席慕蓉《三月三》
"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所有的记忆却刚刚苏醒。在三月的暮色里,我翻开泛黄的诗集,读你遗落的兰亭。"
文化意象解析
这些诗句中,流水、兰草、桃花、宴饮是核心意象:
流水象征涤荡与重生(祓禊本质);
兰草喻高洁品性(《楚辞》传统);
宴饮赋诗体现文人雅趣(兰亭精神传承)。
从杜甫的盛世气象到纳兰性德的婉约愁思,上巳节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流动的诗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