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中的“冠笄”是什么意思?
黄历中的“冠笄”是什么意思?
冠笄 拼音[guàn ji]
冠笄 :「冠」指男、「笄」指女、举行男女成人的仪式、称之为冠笄。
古代汉族成年礼。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代表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了。笄指笄礼,又称结发、加笄,是女子达15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代表女子已届婚龄。
冠笄历史渊源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
冠礼1、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2、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3、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yin,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忏。”
冠笄的介绍:
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
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代表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冠笄”的含义
“冠笄”在黄历中,是指根据黄历的吉日选择,举行男子冠礼和女子笄礼的仪式。冠礼是指男子年满二十岁时举行的仪式,标志着其正式成为成年人,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和承担家庭责任。笄礼则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举行的仪式,标志着其到达适婚年龄,可以开始考虑婚姻大事。
“冠笄”的文化背景
成年礼:在古代中国,成年礼是一种重要的礼俗,它标志着个体从少年步入成年,是社会地位和角色转变的象征。
礼仪制度:冠笄之礼是儒家文化中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冠笄”的具体仪式
冠礼:冠礼通常在家族祠堂或家中举行,仪式包括加冠、更换成人服饰、祭拜祖先等步骤。加冠是指将冠帽戴在男子头上,象征着成年和权力的赋予。
笄礼:笄礼通常由女子的母亲或女性长辈主持,仪式包括加笄(将发簪插在女子头发上)、更换成人服饰等。
“冠笄”的社会意义
成年标志:冠笄仪式是古代社会对个体成年的正式认定,标志着个人可以独立参与社会活动,如结婚、担任公职等。
责任承担:冠笄之后,个体需要开始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包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冠笄”的现代影响
文化传承:虽然现代社会的成年礼不再像古代那样隆重,但“冠笄”文化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如成年礼、成人礼等。
教育意义:现代教育中,成年礼往往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冠笄”与个人成长
身份认同:冠笄仪式是个人身份转变的重要时刻,它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成年身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
自我认知:通过冠笄仪式,个体会对自我有更深的认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责任。